> 楷模家具诠释:真正的产品为王永不过时
详细内容

楷模家具诠释:真正的产品为王永不过时

时间:2020-08-05     人气:1580     来源:顺德家具网     作者:
概述:在家居行业也一样。面对越来越稀释的客流,越来越多薄的利润,有多少人能做到坚守初心,产品为王呢?这些年,家居企业玩渠道,玩营销,玩概念,跟风造产品,总希望赚一波快钱......

曾有人说“产品为王”是一句正确的“废话”。


不过,我倒不这样认为。


曾经乔布斯的苹果为“产品为王”做了最好的注解,但十年之后,苹果仍然渐渐失去产品上的绝对优势。


可见,明白一个道理很容易,坚持一个道理却难能可贵。


在家居行业也一样。面对越来越稀释的客流,越来越多薄的利润,有多少人能做到坚守初心,产品为王呢?



这些年,家居企业玩渠道,玩营销,玩概念,跟风造产品,总希望赚一波快钱,最后陷入渠道之争,营销之争,同质化竞争,争来争去,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弄没了。消费升级的浪潮一来,这些企业便一家又一家地倒闭。


真正的产品为王,是创新主义者。


很多人对楷模家居的印象是家居界的海底捞,一个学习型、服务型的企业,但实际上,楷模自创立至今,一直痴迷于对产品的打造,对“产品为王”的理念深信不疑。至今已经研发设计出4000多款家具单品,从最初的楷模大普、拿铁到现在普术、型道,再到今年即将亮相东莞展的新品,几乎每年楷模家具都会进行优化升级面市,产品力为行业之最。



什么是产品力呢?楷模内部人曾经用三个词概括:品质过硬、功能创新、美的塑造。用品质说话一直是楷模的产品理念,性价比高的好产品自带流量,也能极大地引爆消费者的口碑。


对产品创新,楷模的理解并非是什么好卖就做什么,而是从消费者的体验感出发,从使用痛点出发,不断优化已有品牌的设计工艺,然后结合当代人生活习惯与精神需求的变化,自然衍生出新品。



功能的创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活的质量。譬如楷模科斯拉五金在定制中应用前,消费者还不知道原来国产的定制可以这样智能、无声;在楷模智慧家未推出时,消费者也难以想象原来我们的生活已经可以这样轻松无忧。这些全新的体验,是消费者无法预见的,也是让消费者惊叹与倾慕的。


产品价值的升级伴随着楷模的整个成长过程,品类设计的不断创新,功能体验的不断优化,高端定制的持续深耕,不仅成全了楷模定制空间的变化多端的美,更改变了生活中一些细节体验。



其实,我们站在放到消费者的角度,无论渠道如何多元,广告营销多么百花齐放,最终征服人心的还是产品带来的极致体验感。


所以,以工匠精神打造出的产品,才是是品牌傲然屹立的坚固基石,也是诠释品牌价值的最基础的逻辑。

(声明: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处理,谢谢!)
  •   今天这篇文章,主要给正在找项目的经销商提个醒,没有非常强大的资源,或者说没有足够强的获客能力,建议别轻易去做一线品牌的经销商。


      难度非常大,不小心前期投几十万进去,后面连个泡都不会冒,就没了。


      最近几年,陆续爆出不少经销商控诉大厂的消息。有些经销商撑不下去,就跑路了。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,只看到了大厂的光辉,忽略了跟大厂合作的条件。


      一篇文章,里面讲了某一线定制家居品牌的经销商,就遭遇了业绩不达标最终只能解约转让的经历,从中可以感受到竞争压力、业绩考核压力不是一般的大。


      大概情况是,加盟这个一线品牌,得先缴20万元,包括加盟费与储备金,但做不了区域的独家代理然6公里远的另外一个商场,还有新的加盟店;附近的万达广场,还有该品牌的兄弟公司的门店,竞争压力可想而知。


      但投入的力度却不小,这个老板除了前面的20万,后来又陆续缴了一些费用,也就是说,订单都没有的情况下,已经打款40多万。


      而且双方合作规定了销量任务,如果无法完成,那么下季度的进货价要上涨,而且面临解约的风险。他们的规定是,一年要做160万元,但这位经销商的团队比较新,设计师也是刚培训,第一季度的出单量非常差。


      之后厂家派了店长、设计师与导购助推,带动了门店业绩,但还是没有达标。后来,经销商招了经验丰富的店长、设计总监,业绩有了新的进展。


      问题来了,到这一步,合作时间已经过去大概3个季度,业绩连续未达标,经销商被催促解约。


      整个下来,不到一年时间,投入了100多万元,其中甚至采用了自行购买产品的方式,填补业绩缺口。


      之后虽说名声逐渐起来了,店员的技能与经验也开始熟练,但协议已经规定了,没有达标,只好解约。


      这个老板最后拿到了一笔转让费用,总的算起来,还是亏了将近一半。


      按道理,手中有资源或者市场开发能力强的经销商,一年拿下160万的业绩,并不算难事。有些三线城市的经销商,一年能做到500万以上的规模。


      但困难就在于, 你的团队是新的,设计师也是新的,渠道也是新的,那就麻烦了,就是100万的额度,完不成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

      在签约合作的时候,建议老板们谨慎评估自身的能力,毕竟即使非常有名的品牌,在三四线城市要想打开局面,也并不是两三个月就能搞定的,毕竟整个精准客源的数量相对有限。


      何况一个地方市场上,起码有十几家影响力相当的品牌参与竞争,你要想脱颖而出,也不是简单的事情。


      除非手上已经积累了几千上万的老客户资源、手中已经有多个本地精装楼盘的资源可以开发,或者有一支包括店长、设计师、销售人员在内的强大团队。


      没有这些硬核的、现成的资源,那就要留足缓冲期,比如跟厂家签两年的协议,在付款方面能够争取到一定的支持。


      第一个半年,基本上是用来打基础的;第二个半年用来完成目标,可能还没法完成。第三个半年可能才有机会赚钱。


      现实问题是,家居建材大厂的话语权极强,任务会压得非常重,业绩考核标准极其刚性,你不是大商,根本没法谈。


      毕竟在龙头企业的旗下,从来不缺几千万级别的大商,像几百万的都只是腰部商家,一两百万就已经是尾商了,想谈点比较有力度的支持条件,会非常困难。如果谈不下来,建议不要轻易去碰。


      拼了全力去做一线品牌的经销商,过于相信自己的业务能力,又拿不到好的条件,那就只能愿赌服输了。


      在梳理上市家居企业的财报时,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,就是不少公司都在优化经销商,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经销商出局,可能占到整体的5%或者10%左右,业绩跟不上,或者某些方面跟厂家的节奏错位了,就可能面临解约的风险。


      一旦解约,就可能导致前期投入血本无归。大厂有上千经销商,你又是一个尾部商家,可能根本不会考虑你的处境。


      很多实力不足的创业者,想着做一线品牌,主要是感受到了大品牌的强大引流能力,也看到了不少大商的成果,觉得自己开个店,生意就会爆火。


      对待这个现象,要辩证看待,一线品牌的名气确实大,在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带货与圈粉效应确实强,但在很多三四线城市,尤其是比较小的县城,它的号召力并不是你想的那么强大,最终还得靠自己的资源与签单能力。


      还有一个关键点是,一线品牌里的大商,很多都是合作多年的老朋友,在品牌很小的时候,可能就一直在合作。


      别个也是从小品牌开始做起的,在自己的代理区域做得很深,很成功,并不是一开始就代理大品牌,这种经历更值得我们注意,并重点学习。


      有很多二线或三线品牌、区域品牌,也能在低线城市做得非常好,加盟费也不贵,支持条件也还好,几十万就能做得动,或许更值得资源不够强大的创业者们考虑。(来源:大材研究)

    阅读全文
  •   这款超现代风格的沙发由意大利Meritalia公司Italo Rota设计。巧妙的颜色搭配色有力的配合了整张椅子类女性线条的柔美外观,使整个椅子的外观更像一个意大利上流奢华贵妇人——她追求家居设计中的贵气奢华,甚至有些纵情声色。


    阅读全文
  • 分享